2025年1月1日至2月20日期间,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共开行了352趟中欧(中亚)班列。在这其中,中亚班列有208趟,运送了2.1万标准箱的货物。与去年同期相比,班列数量增长了15.6%,货物量增长了16%。商品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日化用品等商品,正通过这些班列不断流向沿线国家,为全球经济的贸易发展贡献了新的力量。
自2013年9月29日首趟中欧(中亚)班列(苏州—华沙)开行至今,历经十年有余的市场培育,长三角地区的中欧(中亚)班列营运线路数量已从最初的1条增至目前的14条,服务范围覆盖了欧亚大陆的36个国家。欧洲地区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捷克、德国、西班牙、英国、拉脱维亚、芬兰以及乌克兰等共计25个国家;而亚洲地区则涵盖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伊朗、阿塞拜疆、越南以及格鲁吉亚等11个国家。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商品互利共赢。自2013年长三角地区首条中欧(中亚)班列启程运营至今,长三角铁路已开行此类班列19897趟,其中开往欧洲的有8841趟,开往亚洲的有11056趟。进入2024年,长三角地区共开行中欧(中亚)班列4647趟,运送标准集装箱共计48万个,与去年同期相比,集装箱数量增长了10.4%。在确保顺利组织好前往目的地的列车之后,上海铁路局集团、道一国际公司以及众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共同精心筹备并成功启动了返程列车的运行,使得欧亚各国的高品质商品如食品、服饰、美容护肤品、木材、矿产资源等顺利进入我国市场。中欧(中亚)班列不仅有效推动了商品贸易的顺畅流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各国和地区的产业进步与经济繁荣。
性价比显著,商品种类不断增多。到2024年年末,长三角地区至中欧(中亚)的班列最快仅需9天即可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而抵达德国汉堡的时间则缩短至15天,其运输时长仅为海运的三分之一;同时,费用仅为空运的五分之一。性价比上具有明显优势之外,该班列所承载的进出口商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不仅包括过往的日常小件商品和电子设备,还涵盖了纺织品、汽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以及家具等,这些商品的占比正逐渐上升。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已呈现出以下去程货物品类特征:义乌主要供应欧洲各国的小商品;苏州则主要向德国汉堡和波兰华沙输送电子产品和电器;合肥则专注于向德国汉堡出口白色家电和机械产品。长三角中欧(中亚)班列在亚洲的装车点包括连云港、义乌、南京、徐州、苏州、合肥以及金华等地,这些地方的主要货物来源是前往中亚五国的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等出口物资,以及电子、电器、汽车及其零部件等跨境货物。
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的棉纱,乘坐返程班列,持续不断地流入江浙闽等地的纺织企业生产线;而来自俄罗斯的纸浆,则有效缓解了皖豫等地造纸业在环保原料方面的短缺问题;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电解铜等资源,也成为了沪浙等地电子元器件制造商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义乌不仅突破了中国义乌的“商品圈”界限,正在努力构建全球的“朋友圈”。在2024年,义乌中欧(中亚)班列实现了显著的提升,共计开行1362趟列车,运送了14.3万个标准集装箱,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4%,而且这一增长趋势已经连续保持了11年。进入2025年,班列的开行势头依然强劲,截至2月20日,已经顺利开出了136趟列车,并运送了14514个集装箱。
从零开始,逐步增多,长三角至中欧(中亚)的班列凭借其货源供应充足、通关流程顺畅便捷、产品覆盖区域广泛等优势,为区域间的商品交易搭建了一条既安全又高效的跨国物流通道。众多“钢铁驼队”不仅推动“中国制造”持续迈向国际舞台,而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融入中国发展机遇的途径,同时在加强中欧中亚各国间的经贸交流、满足各国企业和民众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总台记者 李筱)